1622名考生参与,首经贸研究生招生开展“云复试”_工作(570万名考生考试时间)



2024年 7月 2日 0 作者 gong2022

5月16日至22日,我校开展了2020年硕士研究生网络远程“云复试”工作, 14个学院共计开展远程网络测试和复试182 场次,参与复试教师和工作人员 750余人,设置考场220间,1622名考生参加了考前测试及正式复试。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校领导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深入一线,前后5次主持讨论复试工作方案,部署推进我校复试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严格落实北京市和学校相关要求,确保复试工作安全稳定、科学有序、公平公正开展。

为保证复试效果,研究生院采购了专用设备,选择较为成熟、稳定的腾讯会议、钉钉作为复试主系统及备用系统。 5月9日、5月11日开展了两次针对学院和复试小组工作人员的专题培训,14个学院共计开展182 场次测试及复试工作, 不断演练工作流程、反复测试软硬件性能,以确保复试工作有序开展。

研究生院副院长孟毅芳介绍,“云复试”是疫情防控时期的新举措,也是对研究生复试工作的大胆创新。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工作流程的逐步科学,未来也可能成为研究生复试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

经济学院

多想一点、早做一点,力保复试高效开展

今年,经济学院共196位考生参加复试,是全校考生人数最多的学院,也是进行复试最早的学院。学院按学科和复试规模组成10个复试小组,全院46名专职教师,8名行政人员,共54名老师参加了复试工作,占学院教师总人数的74%。

为了保证复试工作顺利开展,研究生复试方式和日期确定后,经济学院立刻成立了 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努力做到两个重点。 首先是多想一点。学院为考生多想一点。“云复试”的方式给研究生招生工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在研究生院的周密组织和悉心安排下,学院充分考虑自身情况,细化了一些环节。例如,经济学院在研究生院要求专业题一人一套的基础上,同时做到了外语试题一人一套,原本考生需要抽两次题签,现在只需要抽一次,缩短了面试环节中的非答题时间。 为考官多想一点。为避免复试过程中资料传阅影响复试节奏,减少人员接触,经济学院提前要求考生发送不超过一页a4纸的简历,方便面试老师了解学生。

二是早做一点。为了保证研究生复试工作的严肃性,学院在5月13日就进行了考生模拟演练,并及时总结演练中遇到的问题, 制定了《经济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流程及基本规范》,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 对全院参加研究生复试工作的专职教师和行政人员进行了培训。

正是每位复试老师和工作人

员的多想一点、早做一点,保证了经济学院2020年研究生复试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文化与传播学院

认真“应战”,扎实准备,“五严”不打折

文化与传播学院认真对待每一位考生,准备工作扎实高效,虽然今年只有4名考生参加复试,但是 学院真正做到了面试环节不能少,复试质量不打折。

为防范设备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书记院长亲自负责,主管领导积极组织实施,为复试做了充分准备。主考员等工作人员反复学习操作流程,提前进行多次模拟,以确保学院和考生双方在正式考试中无缝对接。同时,为应对可能出现的设备和信号故障也做了应急预案和应对准备。为了确保考生顺利,在复试工作中,学院严格遵守学校设定的招生纪律、考试流程和技术操作要求,确保流程无死角。同时, 为了保障招生质量,一方面,从学院领导和资深教授中遴选复试教师;同时准备了多套试题,确保一人一套不重样,并准备了多套备用考题。

面试过程做到了“五严”:一是严肃复试保密纪律;二是严格落实各相关老师的任务与责任;三是严格按照学校规定流程进行;四是严格考试纪律;五是严肃客观评价学生和打分,以及分数复核与后续流程等,确保招生质量不打折。

管理工程学院

强化技术保障,确保复试顺利开展

今年,管理工程学院共有4个专业119名学生参加复试,复试分为11个小组,40名老师担任评审老师。

管理工程学院严格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 成立了2020年研究生招生复试小组,制定了复试工作方案和应急方案,同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了模拟演练,并对参加复试的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

“云复试”,既要保证抽取试题的随机性,又要保证每个考生抽取的每套专业试题均不同。既要保证各位老师被随机指派到各面试评委小组,又要保证各面试评委小组与考生之间的随机性。因此,在前期准备过程中, 学院对系统进行了多次调试和测试,最终保证了系统能按要求抽取试题和评委。 在复试当天,抽题系统均通过腾讯会议投屏方式让学生可见,从而保证了复试的公开性、透明性与公正性。

学院严格遵循 “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院长和书记高度重视,提前对研究生复试录取方案进行了解读,严明招生纪律,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学院提前预判网络视频复试中存在的风险点,分别从学生、评委、学院后勤保障准备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安排和制定了相关的应急预案。将本次复试中的每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学院 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优势,提前进行网络远程复试系统的开发与培训,充分利用钉钉小程序等新科技平台助力研究生网上复试工作有序进行。在畅通信息渠道方面,学院提前公布场外应急联系人电话,建立钉钉群, 与考生保持信息畅通,应对复试过程中的突发状况。

法学院

精心筹备指导,力保复试万无一失

相对于传统现场复试,面对在线复试程序复杂、设备要求多、学生分散、参与老师多、监考困难、答辩质量不好把握等不利因素,为确保顺利完成复试工作,法学院高度重视,主要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积极组织人员。 为保障复试效率,组织全院32名老师参加,根据学生规模按专业分成四组进行,有效保证了复试效率。二是认真进行复试培训。 参加复试的老师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复试培训,并进行复试全程模拟演练。8位秘书老师从布置场地到安装设备,从测试网络到调整流程,与所有参加复试的89名考生连线,全程序走一遍。法学院院长张世君老师又在线召开了复试工作布置会,法学院所有参加复试工作的老师均参会。三是制定打分指引规范,细化复试采分点以实现考生评分的公平公正。

5月21日,法学院2020级研究生招生“云复试”顺利开启。法学院今年有89名学生参加复试,20名评委、8名秘书和4名后勤保障人员共32名老师参与了复试工作。从早晨8:30到晚上7:30,法学院研究生复试工作持续了整整11个小时,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复试工作顺利完成。

外国语学院

精密部署,严格要求,强调安全公平科学

外国语学院今年有2名学硕、54名专硕参加复试,专硕中英语笔译30人,英语口译24人。复试分为2组进行,15名教师及工作人员参加复试。

学院组建了以院长为组长的“云复试”领导小组,制订了严密的复试工作计划和复试工作细则。与其他专业不同,外语专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特别是翻译专硕,往年的部分测试环节是通过语言实验室的机器考试完成的。鉴于考生不能到现场参加复试的实际情况,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并与专业教师反复协商,确定了调整不适宜线上操作的考试形式、改以人工操作为主的复试策略。

学院负责领导和复试工作人员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培训会议, 全程预演,测试各个环节。在硬件设备上,考场、备考室以及学生的考试环境,严格执行学校要求,确保考试过程的平稳、顺利及公开透明; 在复试程序上,严格按照既定的流程,既保证试题本身的水平与质量,又严格把控复试的时间以及教师的客观评判,确保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云复试”本身也是一场对复试工作组织的大考。无论是联系考生确认考试、布置考场、测试环境、出题、审核、现场复试,核分,环环相扣。每一环都要慎之又慎,确保不出任何一点问题,确保给考生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

应对疫情挑战,化危为机谋改革

202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共计15名考生参加了“云复试”,参加复试工作的教师也达到了15人。

为保障复试工作顺利进行,学院按照研究生院要求, 成立了由总支书记担任组长、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生秘书为成员的招生领导小组;成立由总支书记担任组长、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等为成员的复试工作小组。

自四月底开始,学院便按照要求着手开展研究生复试的具体工作。召开学科负责人工作会,制定复试工作方案,明确了学院复试工作实施细则的工作程序、评判规则和评判标准,对复试工作作出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

学院还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参加学校的复试工作培训会, 按照要求组织考生参加模拟演练,为遇到问题的考生提供了积极的指导和 助。有一名考生测试和正式复试中均出现信号中断,声音和画面卡顿现象,甚至完全没有声音的情况。复试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考生完成答题,顺利完成复试过程。

复试当天,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引再度重申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远程面试条件下复试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再次强调了复试政策、业务流程和纪律等方面的要求。 为了保证复试效果,学院提前把每套题都打印了题板,主考人念题,工作人员在镜头前给考生展示题板,既节约了时间,也确保了效果。同时,学院严格执行复试题目随机机制,复试前,请多名老师命题,按“2+2”模式随机配对,组合成套后进行试题复审,最后每套题单独密封,贴封条。复试中,学生随机排序,随机抽取试题,教师独立评分。所有严密、周到的流程设计只为确保复试的顺利进行。

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精准施策落实,加强复试组织管理

今年,除保研同学已获得录取资格外,国际经济管理学院有6名考生参加复试。7名面试教师中,6名为专业教师,1名为学院党委副书记,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进行把关。

为顺利开展“云复试”,学院复试工作人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并在正式复试前,与考生建立了“钉钉”群,于5月12日上午 与每位考生联系,模拟演练了“云复试”的流程,将问题前置,以保证复试当天顺利进行。5月13日,学院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 对所有参与复试的教师就规章制度、方案、流程等进行了细致的培训。

为保证第一时间将相关事宜通知到每位考生,除了电话联系,学院还建立了线上“钉钉”群,让联系的方式多样化。线上复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现场和学生是否能顺利连线?连线后师生双方画面和声音是否清晰流畅?如何制定连线中断的应急方案?如何保证线上复试的公平与公正等等这些问题都摆在学院面前。为此, 学院与每位考生进行了连线演练,同时为避免出现连线复试中断而产生的一系列连锁问题,学院也准备了多套复试题目,且每套试题均不重复使用。为加强线上面试的公平公正,学院纪委监督员在线上面试过程中不定时的进行线上监督,同时学院还对复试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云复试”实战落地,师生共话云端挑战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系主任闫云凤副教授 :

“云复试”节省了外地学生来京的时间、路费、住宿费等成本。而且,“云复试”效果很好,学生的专业知识、英语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参加经济学院复试的考生 :

不论是“云复试”,还是传统复试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实现自己的目标。

文化与传播学院郭锦鹏老师:

“云复试”形式新且流程多、技术难度大,要联系协调各方,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程序合规合技术合流程,工作保质保量并尽快完成。

参加文化与传播学院复试的考生:

“云复试”是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进行面试,减少了紧张感。各位主考老师都很亲切,考试过程很顺利,发挥了自己的真实水平。

管理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吕淑然教授:

“云复试”可免去考生舟车劳顿,但“云复试”更多地通过声音交流,缺少的面对面交流。所以,参加面试老师尽力克服困难,在面试中将语速和语气放平缓,从而消除考生的紧张情绪,让考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有很好的展示。

参加管理工程学院复试的考生:

网络复试其实与现场复试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通过复试考查我们的综合素质。我觉得心态最重要。

法学院教师朱路:

能够参加这次不同寻常的复试,可以说是见证了历史,能够尽一己之力保证复试顺利进行,维护每一位考生的切身利益,不仅与有荣焉,也是对学院、学校和整个社会负责。

参加法学院复试的考生:

复试时,老师们多次进行温馨提示,确保每位考生网络通畅消息畅通。复试中抽签和诚信规则,让法学专业的我切实体会到了程序正当和公平公正。

外国语学院院长吴瑾瑾教授:

一整天的面试超过10个小时,面对高强度高要求面试工作,各位面试老师始终精神饱满,以高度敬业精神、公正尺度,高质量与学生进行英文互动问答,顺利完成了56位学硕和专硕研究生的“云复试”工作,交出一份高质量的“云复试”答卷。

参加外国语学院复试的考生:

复试过程中,面试顺序随机排序,直到考前才会公布;考前老师检查考试环境、核实个人信息等,让我感受到了真诚、人性化以及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引: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研究生复试在线上进行“云复试”。虽然复试内容一样,但形式别开生面,对考生和复试教师都是全新挑战。

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复试的考生:

在刚得知“云复试”时,我的心情有些忐忑,但好在学校很快就出台了相关的执行细则,并且在考前安排了设备测试,尽最大可能保障了正式考试的顺利进行。衷心地感谢首经贸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国际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庞蔡吉副教授:

因为在疫情期间我一直都在开展线上教学以及参加其他线上学术活动,加上学院在复试前特意为参加面试的老师们做了培训,很顺畅地适应了“云复试”这种新形式。

参加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复试的考生:

此次复试有一个小插曲,本来准备在家进行面试,但临时接到小区停电通知,于是尽快寻找符合要求的场地,并紧急试验网络质量,幸运的是顺利完成了“云复试”。

来源|研究生院、 各学院、新闻中心

责编|新闻中心 张小兵

审校|新闻中心 殷晶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